首页

玉足舔足奴视频

时间:2025-05-24 19:57:27 作者:“I SEE·I KNOW”香港青年认知祖国系列活动到访长庆油田 浏览量:68617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花”为喻,形象地阐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关系。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是新时代布局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为这片广袤大地谋划了发展的无限可能。

  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

  今天,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秦皇岛的海滩是三地的后花园。从社保卡“一卡通用”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河北净菜”一条龙服务到天津港冷链物流扩容,京津冀协同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1.6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处处焕新颜。

  新城市 新生活

  100多公里,复兴号50多分钟风驰电掣,京雄高速一小时便可抵达——这是北京到雄安的旅程。不到7年时间,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雄安的故事,酝酿已久。

  位于华北的京津冀大地,多年来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面是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突出,一面是京津周边地区过于“瘦弱”,呈现显著差距。

  “眼看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将在一两年内达到城市承载能力的‘天花板’。首都首先是政治中心,不是‘大杂烩’,不能‘胡同里办工厂’、搞‘地摊经济’。” 2023年5月10日,在雄安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设立雄安新区的缘起,“雄安新区是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诞生的,不是为了简单建一个新区、建一个新城,这个定位一定要搞清楚。”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从2017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赴雄安。调研、决策,规划、建设,雄安的每一步,都倾注了总书记的关怀。他强调,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在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居民李敬和家,总书记与正在上高二的李紫涵有这样一段对话:

  “明年就该高考了,有什么志向吗?”

  “我想学医。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回到新区为家乡做贡献。”

  “好啊!”总书记投以赞许的目光,“你们这一代是我们国家进入现代化、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寄予希望的一代。雄安这个地方将来是全中国的一个样板地,千年之城,久久为功,一开始的起点就是最高的。年轻人有激情、有乡情,学成归来、造福桑梓,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今天的雄安,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吸引许多怀揣梦想的创业团队来到这里。

△河北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眼神科技是首批北京中关村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签约落地的高科技企业,也是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第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以来,企业自主研发的“灵娲”AI训练平台和ABIS多模态管理平台,帮助更多智能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在雄安应用。

  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各类资源要素加速聚集。

  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正加快组建,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落地;建成全数字道路200余公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业通道正式开通……雄安正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城、活力之城、创造之城。

  新理念 新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一次在北京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说得通透:“来回走动一次,吃一次饭,过去还要喝一次酒,签一个协议,搞一个仪式,然后各干各的,这种浅层次的合作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0年前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一年多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协调,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理念内核,解决的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

  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区域协同发展、东北全面振兴等重大区域战略渐次拉开。习近平总书记说,“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

  梳理10年总书记对京津冀的考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的创新,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绿意,天津港、黄骅港的开放,雄安容东片区、天津和平区社区的共享……每到一处,总书记都在看“协调”,都在考察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和推进。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同店铺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

  协调之于京津冀,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在经济、文化、民生、生态、体制机制等多方面齐心协力一起向前。

  10年来,三地共推出5批、203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在涉企经营、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实现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养老待遇资格认证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跨省通勤告别“人在囧途”,京津城际、京唐城际、定制快巴为通勤群众的生活提质提速……

△2023年12月18日,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铁路(简称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双城记’我点的是两组地方,京津双城,成渝双城。京津城际列车一天有多少班?”今年2月,农历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

  “142对。”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总书记很欣慰,他寄语天津,“在公共服务上要加强共建共享,在社会治理上要强化同城效应。”“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扎根京津冀协同发展沃土,日资企业SMC将研发留在北京经开区,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至天津北辰,河北沧州、唐山等地,实现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央企与河北邯郸合作研发,实现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中国智造”,去年将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17.26%,创造我国大面积碲化镉光电转换效率新纪录。三地加大产业创新协作力度,北京“开花”、津冀“结果”的故事频繁上演。

  10年协同,赢得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新局面: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渐清晰。

  新征程 新使命

△2月22日,“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启动。

  2月22日,“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在北京启动。为发挥好北京、天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再度携手打造消费季,积极助力消费市场活力满满。

  热气腾腾的消费季,是京津冀良好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

  继“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后,京津冀又被党中央赋予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三大动力源之一的重要使命。

  新征程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不断迈上新台阶?

  带着这样的思考,2023年的初夏,习近平总书记第10次踏上燕赵大地。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

  第一天的行程里,总书记在沧州看了一片麦田和一个港口,思索的是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黄骅旧城镇仙庄片区的一片盐碱地里,微风轻拂,麦浪翻滚。望着广袤的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黄骅港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总书记在河北省港口布局图前驻足良久:“我国煤炭产区主要在北部、西部,消费又集中在东部、南部,煤炭的长距离调配运输一直是个重要问题。从陆运到海运,黄骅港这样的能源港口承担着重要使命。”

  港口,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北至南,河北省的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依次排开,犹如海岸线上的四颗明珠。河北将港口资源整合重组成立河北港口集团,形成握指成拳的集合效应。

  握指成拳,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三地拥有大量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

  在石家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与大量高端研究人才和创新型企业代表交流。总书记说:“推进现代化建设,要靠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要加强自主创新,把这个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重大国家战略寄予厚望,“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殷殷嘱托,化成沉甸甸的10万亿元成绩单,化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3、0.09和0.31。

  时序更替,使命更坚,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都没有变——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进博会“新朋友”缘何争相走向台前?企业掌门人道出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这充分表明,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一定能够汇聚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丰硕(大数据观察)

北京8月6日电   针对有报道称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辞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6日应询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正密切关注孟加拉国局势,作为友好近邻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方真诚希望孟加拉国早日恢复社会稳定。(完)

新政迭出,买房时机到了?

近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中国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记者在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实地探访,了解到跋山遗址群目前共出土及采集标本5万余件。其中跋山遗址出土标本2.6万件,包括石制品1.6万余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水泉峪遗址出土石制品4171件。该遗址群为研究现代人起源,尤其是直系祖先来源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李明芮 制作 祁建月)

【大机遇 大文章】习言道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告诉记者,这6座洞窟的实体洞窟都非常珍贵,“人类活动会影响到洞窟壁画的保护,因此这些洞窟平时不会对普通游客开放,主要供学术研究、艺术家考察。但是我们很想与普通游客分享这些精美的艺术,所以通过高清数字摄影、三维建模等技术复刻洞窟,让观众走进复制窟,宛若走进了真实的洞窟,获得更近距离的真切感受。”

天津海关在出境邮件中查获两件清代文物

京东云言犀大模型助力京东11.11数字基础设施持续降本,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分布式存储平台云海、软硬一体虚拟化引擎京刚全面升级,实现综合成本降低29%。京东云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存储平台云海,可以做到千万级IOPS,延迟低至百微秒,通过存算分离技术架构,节省成本超30%。京东云JoyCoder智能编程助手,在京东11.11期间支持超万名京东研发人员,帮助他们提效超30%。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